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标题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曲牌还是词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的哪一首诗,全文是什么?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标题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曲牌还是词牌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标题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曲牌还是词牌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历,主要有下面6种情况:,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西江月.忆秦娥》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词《忆秦娥·娄山关》
为什么《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惜余春取太白赋语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拥有着纯正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唐宋时期是被世人公认的我国文化史上的高山,唐诗宋词更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众多的诗词大家中,李白更是被誉为诗仙,但李白在词作方面也非常出色。李白的忆秦娥由于创作时间早,开创了词牌名,并且意境阔大,格调极高,因此被誉为千古绝唱。
8、水调歌头首先,忆秦娥创作时间早并且开创了一个词牌名。在唐朝时期古体诗要符合律诗格律才可以变成绝诗,例如凉州词因为合七言格律才变成七绝,而清平乐因为不符合格律而变成了词牌,而李白的忆秦娥正是乐府古体诗,而这首词题就是词牌,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词牌。并且在古代,词牌的诞生是为了给歌女演唱而专门写的,到了南唐事情才慢慢带入诗人的感情,一直到北宋才变成不是专门为歌女而创作的作品。根据史载词牌的发展历史至少有四百多年,但李白的忆秦娥时间比正史上记载的时间更早,可以说忆秦娥将词牌历史再往前推进五十多年,因此被称为词祖也是实至名归的。
,忆秦娥创作时间早,开创了一个词牌名,并且这首词的质量非常出挑,因此才会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祖。
历史上诗人是非常多的,比如爱国派的诗圣杜甫,豪放派的诗仙李白等,而说到李白的作品,其中的“忆秦娥”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是因为这个作品已经脱离了但是的底层低级趣味,然后就是李白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其实蓬莱人”这句名言就是出自诗仙李白之手,说起李白每一位朋友都不陌生,从小就学过他的古诗,现在最火的手游“王者荣耀”里面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角色;它的作品都非常夸张同时豪放自信,因此遭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欢,比如小学时候我们就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很早开始李白的名气就非常大了,毕竟有着诗仙的称号,后世更是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
所以说它经典的代表作“忆秦娥”伴随着他名气如此之大的原因被后世很多人知晓,开始挖掘它背后的背景还有写的意义啥的,才发现真的不简单,以前的古诗都是表达自己的生活啥的,并没有结合到时代的发展,也没有表达出对于时代发展自己的看法与希望,但是这一首就有了,摆脱了那个时候底层低级趣味,真正得带有方面方面的情感。
这一点我们来说一说,当时的诗人是很多的,尤其是李白这种都是平时游山玩水开心所写下的作品,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底层入门的真正生活之苦,写的作品也就相当于周记的感觉,而李白的这一首作品就没有这些作品的感觉,因此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还有就是它成功将词曲诗给分开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忆秦娥》将个人的小情调变成历史的大情怀,扎扎实实地写出了辛词的味道,豪放婉约兼而有之,这在时代的局限下是不可能出现的,远远超过唐代所有词作的风度气势,所以被称为千古绝唱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它是里程碑,非常的伟大,具有很强烈的代表性,很厉害。
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忆秦娥创作时间早并且开创了一个词牌名。
二、写了一种常人都有的普遍情感,但词境阔大,词作质量出挑。
三、以思念之情来表达兴衰之感。
称誉它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应是实至名归。
钓杆伸得老长,钓饵料舍不得放,让你这老慢慢玩吧!
忆秦娥李白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两仄韵、两平韵,后阕三仄韵,两平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前后阕一二句、四五句要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忆秦娥李白古诗的意思是: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意思是: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音信早已断绝。上阙:春天的夜晚,女主人公惊醒于箫声,因望明月而思远方的夫君,见柳色而忆惜别之情景。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译文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古今,再不作第二人想。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
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缅怀古人,伤时怀世的悲凉心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筹的。
忆秦娥是词牌还是曲牌
采桑子,词牌名。忆秦娥是词牌
忆秦娥,词牌名。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1、体裁沿革:
《忆秦娥》词牌首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这首词一般认为是李白所作,但明代以后也有人质疑,认为这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此词历来广受好评,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5.念奴娇。《忆秦娥·箫声咽》内容: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秦娥”内涵:
春秋秦穆公之女弄玉,李白借其描述一位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传说弄玉善于吹笙,后来嫁给了善吹箫的萧史,后来两人月下吹箫,感凤来集,夫妇便一同仙去。
4、词作:
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北宋·张先《忆秦娥·参竹》;北宋·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北宋·贺铸《忆秦娥·子夜歌》;宋·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南宋·万俟咏《忆秦娥·千里草》;南宋·曾觌《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词牌名的每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有《沁园春·雪》等。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的《沁园春 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形式。
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烷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贻笑大方。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有许多精通音律的词人,他们或者自创新词,或者因循词牌的本义填词,这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词词牌名就是词的题目。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夫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等等。这种情况下词人通常在词牌明“本意”二字,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词牌名和词的题旨没有任何联系。这时,作者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可见,越到后来,词牌和词题的关系越疏远。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不过,无论词调和词的内容如何疏远,文情和曲情不和谐的,肯定不是好词。 nuonuo119
一些词牌调名由来
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
临江仙言水仙
女冠子言道情
河渎神言祠庙
子取《文选注》“言其风美之声,流于天下,子者,男子之通称”巫山一段云写巫峡
醉公子写公子醉状
满庭芳取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
点绛唇取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鹧鸪天取郑山禺“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浣溪沙取少陵诗意
青玉案取四愁诗语
踏莎行取韩 “踏莎行草过青溪”
西江月取卫万“只今惟有西江月”
菩萨蛮西域妇髻
苏幕遮西域妇帽
尉迟杯因尉迟敬德饮酒必用大杯
兰陵王每入阵,必先歌其勇
生查子取张骞乘槎事
丁香结取古诗“丁香结新恨”
霜叶飞取杜诗“清霜洞庭叶,故欲别时飞”
清都宴取沈隐侯“朝上阊阖宫,夜宴清都阙”
荔枝香取《唐书》“贵妃生日,命小部奏新曲,未有名,适进荔枝至,因名荔枝香”
解语花出《天宝遗事》明皇语贵妃“争如我解语花”
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
华胥引出《列子》“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
塞垣春“塞垣”二字出自《后汉书鲜卑传》
玉烛新“玉烛”二字出自尔雅
多丽为妓名,擅长弹琵琶
念奴娇唐明皇宫人念奴也
ranoshao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的《沁园春 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形式。
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烷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贻笑大方。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有许多精通音律的词人,他们或者自创新词,或者因循词牌的本义填词,这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词词牌名就是词的题目。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夫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等等。这种情况下词人通常在词牌明“本意”二字,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词牌名和词的题旨没有任何联系。这时,作者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可见,越到后来,词牌和词题的关系越疏远。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不过,无论词调和词的内容如何疏远,文情和曲情不和谐的,肯定不是好词。
回答者:天内 - 魔法学徒 一级 3-5 10:39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1.来自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来自宫廷。词刚兴起时,曲调大多来自民间。唐、宋两代,民间谱制的相当多,有些曲调为文人所爱好,因而据以填制新词,后来就得到了广泛流传,例如唐代的《竹枝》和《杨柳枝》,原来就是长江中上游一带的民间歌曲,后来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从中汲取了营养,据以谱写了不少的新词。
2.摘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
一些词牌调名由来
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
临江仙言水仙
女冠子言道情
河渎神言祠庙
巫山一段云写巫峡
醉公子写公子醉状
满庭芳取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
点绛唇取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鹧鸪天取郑山禺“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浣溪沙取少陵诗意
青玉案取四愁诗语
踏莎行取韩 “踏莎行草过青溪”
西江月取卫万“只今惟有西江月”
菩萨蛮西域妇髻
苏幕遮西域妇帽
尉迟杯因尉迟敬德饮酒必用大杯
兰陵王每入阵,必先歌其勇
生查子取张骞乘槎事
丁香结取古诗“丁香结新恨”
霜叶飞取杜诗“清霜洞庭叶,故欲别时飞”
清都宴取沈隐侯“朝上阊阖宫,夜宴清都阙”
荔枝香取《唐书》“贵妃生日,命小部奏新曲,未有名,适进荔枝至,因名荔枝香”
解语花出《天宝遗事》明皇语贵妃“争如我解语花”
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
华胥引出《列子》“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
塞垣春“塞垣”二字出自《后汉书鲜卑传》
玉烛新“玉烛”二字出自尔雅
多丽为妓名,擅长弹琵琶
念奴娇唐明皇宫人念奴也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 ...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以下流行词谱,足资参考:
⑴《白香词谱》[清]舒白香 收100调
⑵《唐宋词格律》龙榆生 收150调
⑶《汉语诗律学·词谱举要》王力 收206调
⑷《词律》[清]万树 收825调,1670体
⑸《词谱》[清]王奕清等 收826调,2306体
你简单看看就好,其实在如今词已经远不如通俗和流行音乐了,古时的很多人就是把词作为一种消遣来看的.
每个词牌都是有原创的作者给的,最初都是和词的内容对榫的.比如白居易<忆江南>。而且基本都是按个人喜好的,后来用的多了就便成了一个个定式了,比如"浣溪沙"到"摊破浣溪沙"再到山花子"就是由一开始的老词牌通过变换句法得到新词牌,又被文人按喜好把新词牌重新命名的.
不过古时的词牌就象今天的歌曲一样不断发展扩充着,你要是能按律作新词也可以自己命名的.可惜,当今的国人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没了市场便似乎没了存在的价值,词牌也就不怎么发展的下去了.
每个词牌名都是一个曲调把!
《忆秦娥.娄山关》这词什么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
点绛唇,词牌名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西风:指秋风。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注释】: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烈:猛烈,强劲。
长空:辽阔的天空。
碎:细碎。
咽:声音阻塞低沉。
漫道:莫道。
西风猛烈地吹着,满地白霜,早晨,残月挂在天边,广阔的天空中有鸣叫的飞雁.满地白霜的早晨,残月挂在天边,马蹄声急促,军号声嘹亮而嘶哑.
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真象铁那样坚固,现在迈开大步重新越过.重新越过娄山关,看到苍翠的群山起伏连绵如同大海,傍晚的太阳红得如同鲜血.
娄山关忆秦娥是词牌名吗
蝶恋花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忆秦娥·娄山关》是词牌名。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忆秦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句,故名。
原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手笔的简笔画。
当代作家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这是一首气势豪迈的词,在脚下,雄关漫道只等闲。诗人运用了诸多意象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和顶针、对仗等修辞,使得词句旋律豪放、悲壮、强烈,富于冲击力,这首词画面感强,景色景物搭配犹如油画一般讲究、贴切。
《忆秦娥》翻译和赏析
然后,忆秦娥的词境阔大,词作质量出挑。忆秦娥这首词开头两句用到了古代萧史和弄玉的爱情故事来写出秦娥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并且在上片和下片都用不同的景物相映互衬,一一照应,通过这样时序和场景的变化来使得秦娥对亲人的思念更加丰满立体地表现出来。其次整首词都有着很多有历史感的词语,如秦楼、乐游原、古道等词语,这些词汇给整首词加入了沧桑和悲凉。这首词的末三句,用音尘绝来对应秦楼月,在意义上再次往复,而后面的西风残照,汉家凌阙更是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上升到了对历史兴衰的沉痛之感。因此忆秦娥这首词以思念之情来表达兴衰之感,词境阔大,格调极高,因此才会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李白《忆秦娥》原文·翻译·赏析
【原作】
忆秦娥——[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此处又作词的题目。
箫声咽:据《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咽,呜咽的悲声。
秦娥:此处泛指秦地美貌女子。秦,秦地,春秋时期秦国的疆域。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梦断:梦醒。
灞(bà)陵:又作“霸陵”,汉武帝刘恒之陵墓,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代东出函谷关,必经此地,故送行的人常在此折杨柳赠别。
乐游原;一作“乐游园”,在今西安市南,汉唐两代京城的仕女多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到此游玩。
清秋节:即重阳节。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
音尘绝:指车马行进时的声音和带起的烟尘。此指断绝音信。
汉家宫阙:汉朝的陵墓。阙,陵墓前的楼观。
【古诗今译】
缠绵悠长、如泣如诉、悲凉哀婉的箫声在春夜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秦娥,举头凝望楼上,只有那轮皎洁的明月。望着楼上的明月,她想起了桥头年年依旧青青的柳色,想起了当年在桥头上深情的依依惜别。
在冷落凄凉的重阳时节,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依然不见夫君的音信和踪影。呈现眼前的,只有那秋风夕阳之下的汉家陵墓和宫阙。
【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末流徙到西域,出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巴尔湖南的碎叶(哈萨克境内巴尔湖南)。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用诗歌反映现实,歌颂锦绣河山,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明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作品怀古伤今,引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全篇悲而不伤,体现了诗人的深刻认识与宽广胸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咽”,呜咽。“秦娥”,古代把美女称做“娥”。这里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唐代京城长安的女子。长安古时属秦国的属地,所以用 “秦娥”称呼她的名字,用“秦楼”称呼她住的住处。春天的夜晚,在“秦楼”上,“秦娥”正在做着与离家在外求取功名的夫君相聚的甜梦,一阵低沉哀婉的箫声,把她惊醒了。她睁开眼睛,还是孤身一人,只有时断时续的充满幽怨的如泣如诉的竹箫声,与那如雪的月光从窗外飘洒而来,使她愈加觉得孤单凄苦。然而,这样的月夜岂止是今天这一个夜晚!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里的“秦楼月”的重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格律需要,也起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它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景,使你在朗读之中,仿佛置身于回环绵长、充满呜咽和幽怨的竹箫声中,融融的柳色里,依依惜别的“灞陵”桥头,仿佛听见今夜“秦娥”正在箫声里哀怨、叹息,仿佛看见了昔日“秦娥”在桥头柳荫下依依惜别的、催人泪下的、令人伤感的情景。“秦娥”宁望着楼上明月,想起当年在“灞陵” 的送别,时值杨柳依依的浓情春季,而今柳色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已经记不清过了几许春秋,可还不见夫君归来,其心中愁苦可想而知了。
本阙词语简约,艺术概括力高,表现力强,在水-乳-交融的情景描写中巧妙地表现了伤别这一主题。
下阕:秋天的傍晚,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感时睹物而怀古伤今。进一步深入主题。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关于“乐游原”一词,在前面的赏析中已经提到过,又叫“乐游园”,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坐落在古长安东南郊,是唐代的一处游览之地;因其地势高,又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清秋节”,亦即重阳节,也是当时人们秋高气爽之时登高的节日。“咸阳古道”,古咸阳在今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时的京城。早在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这里当指消息,音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秦娥”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在“咸阳古道”上看到夫君能够归来。然而,她的希望还是落空了,不见夫君的踪影,也不见有书信传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秦娥”不但不见夫君的踪影,连一丝音信也没有,呈现在眼前的只有那“西风”之中、“残照”之下的“汉家宫阙”,足见其无可奈何之状,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这一句里,诗人就“音尘绝”再次使用了重复手法,强有力地渲染了“秦娥”此时极度失望的心情。
逍遥风在他的网络文章《对李白<忆秦娥>词的解读》中说:“……这是站在一个女子的角度来描写她内心活动的作品。因为词牌是《忆秦娥》,在本词中,秦娥是主角,一切都是围绕她描写(的),其他只能是辅助。如果说这首词的伟大之处,(那)就在于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场景来对比一个深闺女子的内心情感世界。闺怨词自古不少见,但多以哀惋为主调,所以我说能在闺怨词中写出宏大气魄,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李白之伟大,于此可窥一斑。”
《忆秦娥》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例如: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忆秦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1、《忆秦娥·娄山关》的词牌名是忆秦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句,故名。
2、原诗: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玉楼春取白乐天“玉楼宴罢醉和春”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诗词的问题
我,流浪,流浪。归乡,归乡。楼台,烟雨,烟雨,楼台。伊人倚门,岁月无声。烟花易冷,人事未更。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中。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蓦然想起贺知章一句诗:“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宋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不改旧时波。”除湖波以外的一切事物皆已变
家前门下,岁月如烟锦缠道,词牌名。过,伊人如故!